Wong, Sampson. Hong Kong Walkology [香港散步學]. White Paper, 2022.

我們常常會以「功能」來理解身邊城市中的一切:車站是用來乘車的、商場是用來購物的、郵局是用來寄信的。每一個地點,彷彿都有著既定功能,我們只是透過這些地點來做到這些功能。

只要一個人對跟城市空間相關的一切充滿熱情,他就是個 Urbanist。每座城市都有極其熱愛談論那座城市中各種各樣地方的人,而且談起來多是如數家珍般充滿激情,借用地理學家段義孚的說法,他們有種「對地方的愛」(Topophilia),也有強烈的「場所感」(Sense of Place)。

第一種關懷,是練習出一種「Mode」,走在城市裡頭,有辦法「開眼」和打開所有威官,忽然金睛火眼,「見到」最多。這種「Mode」,我時常叫作「掂行掂過」的相反。

有說山、樓、海之壓縮與緊靠,是香港城市地景的最獨特之處,走在百福道,正正可烕受到這種「好香港」的魔幻城市臧。

無可置疑的是,[己連拿利天橋] 盡現香港城市設計和基建所產生的空間,其複雜性之極致,而更有趣是,這種道路規劃的複雜性,竟又好像顧及了行人的經驗,讓置身其中的人,可以享受不可思議的移動體驗。這套落成於一九七九年的天橋系統,充滿現代主義建築高峰期的烏托邦色彩(天橋還特意立了開幕碑)。好多人都把焦點放了在「環形隧道」這個「打卡位」但我帶朋友走到這兒時,最強調的是如何「窮盡」它生產出來的每一重 Layer,看看它可以讓行人走到什麼方位、何等高低,轉換多少視點。

雖說 [「風之塔」] 有少許怪,但並不是批評,在香港,難得有官方的公園可以容納這種「半公共藝術」、「半懷舊」、「半功能性設施」的亭樓(Pavilion),實是有點趣味。在世上許多城市,公共空間裡都有這種難以準確界定、純粹給人多點空間體驗的「微建築」°

香港只有兩條跨海大橋是容許行人走上去散步的(第三條是預計二零二二年峻工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),近年也多人知道了。這兩條大橋,一條是在荃灣與青衣之間的青荃橋,另一條正是鴨脷洲大橋。

這條香港仔避風塘堤壩之不可多得,在於香港大多近海的路都有圍欄,在這兒散步,那種讓人「浮在海中央」的自由之眾,在別處不易找到,可謂香港絕境(曾經在西區貨物裝卸區也可有近海的「無欄杆體驗」,但現在它已不對外開放)。黃昏時分到訪這兒,因為向西一面全無阻隔,日落景色無敵;到了晚上,此處自然也是首屈一指的浪漫之地。

這批市政大廈的設計,線條方正,有許多通道連接四周,看起來有點笨重,所有細節都是功能主導,但有種簡單得來、配合到其「功能上的野心」的簡潔美學。許多八、九十年代的市政大廈,都帶點那個時代日本動畫中機械人基地的味道。

可以是圍繞著彩虹邨走一圈,觀察它如何被幾條交通極繁忙的高速公路包圍著,同時亦有無數的地面路徑可以步進邨裡。從整體的空間佈局來看,每一「面」彩虹邨高樓都像圍牆,組成現代主義住宅的堡壘,像框出了這些板塊之間的生活空間。

[隱藏在彩虹道橋下的奇異微型公園] 一直在我珍藏的隱蔽公共空間清單上,它是香港典型利用剩餘空間造出來的雞肋環境,雖然不實用,亦未必有人鍾愛,但那種「怪雞」,對喜愛在城市尋幽探祕的人來說,就好比美食家眼中的羌婪「識欣賞就會好沉迷」。

而我一直很喜歡主教山,因為它是社區居民自發由下而上營造公共空間的典範,山上有各種街坊親自帶去的設備(包括乒乓球枱!),完全體現了「一人做啲」的精神,令整座小山有非常豐富的細節和自建空間的痕跡。

總覺得沿著九龍城道,在東九龍走廊下散步,有在台北一些地帶行走的況味。高速公路天橋遮蓋了這段路大部分面積,以致橋下氣氛有點陰沉,跟旁邊活躍的街道生活與街市買賣形成反差。我喜歡烈日當空時在有陰影與被太陽曬到的橋下空間之間交替行走,戚受兩邊的差異。

[將軍澳南] 這一帶也成為很好的提醒:雖然業權上和概念上,公與私的空間很分明,但私人的住屋空間建成後,必然產生出「共用」的社會空間,例如在香港,就有屋苑附帶的商場環境、天橋、連接通道等等。雖然這些地帶規矩分明,但不是百分百開放。同時,它們也決定了在附近居住的人,可以擁有怎樣的日常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