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Policy Statement on GenAI Content

Jun. 3, 2025

Note: The following policy statement regarding our standards for user-contributed, generative AI content was written on behalf of the editors at SSPAI, where I am a staff editor. It was first published by SSPAI on June 2, 2025.

少数派是以写作为根基的社区。AI 的普及改变了很多人写作的方式,也创造了无数讨论话题,这些影响都快速而直接地体现在我们收到的文章上。这也给编辑部提出了新的问题:能否接纳用 AI 辅助写作的文章?如何筛选层出不穷的 AI 工具介绍?

在生成式 AI 刚进入大众视野不久的 2022 年,我们就根据当时的理解制定过一版《AI 生成内容规则》。简单来说,我们采用了比较开放的立场,「允许作者负责任地使用 AI 生成技术辅助创作,或对 AI 生成技术做介绍和评论」。所谓「负责任」,主要是指不能照搬、核查事实、披露用法等几项要求。

我们仍然大体上坚持这样的立场。不过,如今的情况与当时又有一些区别。一方面,AI 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,性能越来越好;许多当时需要通过「提示词工程」和不低成本才能得到的效果,现在对于免费模型也已经是基本功。结果,用 AI 辅助写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。(作为一项个例,在编辑部前不久某天早会处理的近三十篇文章中,我们注意到有超过一半不同程度地使用了 AI。)另一方面,AI 工具的出现和迭代速度不减只增,各种「体验」「教程」「技巧」纷至沓来,但质量却越发不敢恭维。

因此,我们想通过这篇文章,聊聊近来处理投稿时发现的,涉及 AI 写作和 AI 话题的代表性现象,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,希望给作者一些参考,也向读者说明我们的思路。

AI 辅助写作的文章

尽管 AI 模型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,但至少就目前而言,识别起来并不困难。可以相对有信心地说,只要用 AI 辅助写作的篇幅超过个别字句,就总会留下痕迹。

这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火眼金睛,而很大程度上要「归功」于许多使用者的马虎。在我们看到的许多来稿中,作者甚至不愿意对 AI 输出的内容做最起码的后期处理。几乎每隔一两天,就能看到在一篇所谓「投稿」中,开头大大咧咧地保留着 AI 的客套话「好的,以下是针对少数派平台的特点写的某某主题文章」,令人啼笑皆非。

除了这种最极端的情况,AI 出品的文章还有很多明显的识别特征。例如,众所周知,AI 模型对于项目列表、加粗和 emoji 有一种不健康的痴迷。这种风格在聊天对话中尚可勉强接受,但绝无用于严肃写作的空间。(我们的《风格指南》也明确要求不要滥用这些格式。)

标点符号也是翻车的重灾区。且不论我们推荐的中文直角引号中英文间空格这些进阶要求,一些国外模型至今坚持在中文答复中用英文半角逗号;在其他方面都挺聪明的 Claude,甚至连引号都坚持使用俗称「笨引号」的英文直引号 "(U+0022)。很显然,这是任何对中文有起码了解的人都不可能打出的滑稽效果,而投稿中恰恰不乏这类原样搬运的 Claude 出品。

除了文本的外观,从内容也能看出很多端倪。AI 倾向于说大词、套话,为了表达效果制造繁复而空洞的概念,为了追求结构过度使用衔接句,以至于成品像是八股文、高考范文、媒体通稿、第二语言学习材料,但就是不像正常人写的——所谓「多智而近妖」。不同模型也有不同的怪癖,例如有的模型坚持用「我们」「您」这些客服式的代词,而不是更自然的「你」「我」;国外模型写中文时的翻译腔也没有完全消除。

当然,即使有上述技巧和经验,我们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判断结果是准确的。事实上,准确检测 AI 内容至今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,即使是号称有效的检测工具,也会报出很多「假阳性」。

但准确性并不重要。因为,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纠察和铲除所有 AI 生成内容,而是考察一篇文章是否符合少数派的刊登标准。显然,如果一篇文章存在乱用标点、滥施辞藻的问题,即使是「纯天然手工出品」,也不可能被选上首页。相反,如果一篇文章的实质内容有 AI 参与,但作者在生成过程和后期编辑中下了功夫,最终效果流畅自然、言之有物,我们也乐于呈现这样的文章、以及它所代表的一种合理用例。

因此,当遇到 AI 属性存疑的文章时,我们一般会联系作者,提请注意少数派的 AI 生成内容规则,确认是否用了 AI,并如实标注。(格式例如,「本文在 [ 创意、翻译、润色(或其他环节)] 使用了 [ AI 服务或模型名称 ] 辅助,[ 提示词为…… (鼓励说明,但不必须)]。笔者已对上述内容做进一步检查和调整。」)

以此为前提,我们并不介意 AI 辅助写作的文章出现在首页上。

作为一个附属问题,我们还注意到有许多文章滥用 AI 配图。这种现象是令人遗憾的。

首先是审美层面的问题。必须承认,AI 生成的图片已经越来越「以假乱真」,但那指的是 AI 的能力上限在提高。从实际情况看,由于模型选择不当、经验技巧不足、时间精力有限等原因,大多数 AI 配图的质量仍然停留在「一眼假」的层次,整体闪烁着包浆般的不自然光泽,细节瑕疵也难以忽视。一位重视文字质量的作者,也不应当接受在自己的作品中掺入这样低劣的装饰物。

更重要的是,在许多使用 AI 配图的位置,根据上下文并不需要有图片。试想,如果你能为生成一张 AI 图片想出足够具体而详尽的提示词,那么这个概念可能用文字描述更为准确和直接。相反,如果所用的提示词本身就宽泛而空洞,那么所得的图片也只会缺乏关联性,不值得在文中出现。正如老牌写作软件 iA Writer 的开发商在博客文章中指出:「如果视觉元素缺乏意义,就会沦为装饰性的占位符。它会冲淡信息,干扰要表达的内容,甚至表达对受众的不尊重」;「随手做出的 AI 图像常常缺乏真实感、深度和原创性,可能会损害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」。

因此,比起强行用 AI 制作配图填充版面,我们更鼓励作者跳过任何无实际意义的配图;强行「图文并茂」只是一种迎合碎片化阅读的、操纵性的「优化」。少数派不会因为一篇文章配图少、显得「干巴」,而给予更低的评价;事实上,有许多首页文章洋洒数千字而没有一篇配图,仍然很好反响。相反,目前的经验表明,滥用 AI 配图的文章一般也鲜有质量优秀者。

介绍 AI 工具的文章

过去,少数派依次见证过任务管理工具和笔记工具的热潮,如今风水轮流转,AI 工具已经取而代之,成为工具类目新投稿的绝对主力。那么,我们应当按照何种标准和频率展示这类文章?之前,也有读者在会员社区提出过感觉此类文章偏少,当时做过简要答复,这里略加延伸。

应当看到,目前的 AI 领域仍然处于一个供应过热的阶段,许多新老产品走向 AI,更多是出于「赶风口」「交作业」和制造卖点等财务和营销上的考虑,而不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真正体认和关切。与此一唱一和,网络上关于 AI 工具的信息似乎呈现一种娱乐化的趋势,形成了一种产业。许多内容以对待玩具的心态鼓吹新产品、渲染使用效果、兜售所谓技巧、营造错过焦虑,但尝鲜需求之后的实际效益则在所不问。我们看到的很多文章也止于这个层次;这并不符合我们对文章实用、严谨的一般要求

此外,大多数 AI 工具都依赖所接入的第三方模型,因此严重受制于底层模型的功能、定价和可用性。而现实是,大模型本身是一群不断变化的黑箱,其 API 也常常置版本号可预测性、接口稳定性等传统实践于罔顾。结果,AI 工具的使用效果、定价方式、业务方向以至自身存续普遍缺乏保证,淘汰的速度是以月为尺度的。如果仅仅以短期内的热度作为评判标准,很多信息不出半年就会过时;这不是我们对首页文章的预期。

因此,我们的方针是会以稳定频率选登介绍 AI 工具的文章,但不会刻意追求紧跟——我们承认这是一种相对保守和谨慎的选择。目前,只有当一篇关于 AI 工具的文章不仅介绍了功能,而且结合实例说明其使用场景、与同类工具的比较,同时表达方式客观、不避谈缺点,我们才会考虑在首页展示。如果文章达到这样的标准,即使它所介绍的产品过时了,其中的研究性、观点性内容也仍然具有参考价值。相反,如果一篇文章仅仅在堆砌功能点和截图,或者流露出表演式的惊讶、不带批判的吹捧,即使写的是当红产品,一般也会被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。

其实,相比报道具体工具,我们更倾向于呈现一些讨论技术原理、通用方法和延伸话题的文章。以最近的文章为例,有的朋友从新一波图片生成模型的流行出发,科普了自回归与扩散模型的「串台」趋势;有的朋友批评了如今在评论区常见的「AI 课代表」现象;还有的朋友从大语言模型联想到「思维的语言」问题,指出模型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思维。相比于个别工具的具体用法——我们的读者并不缺自行上手的能力——我们相信参与这样的探讨更有助于正确理解 AI、与 AI 相处。


以上这些讨论的目的,并不是要批判「用 AI 写」或「写 AI」。尽管拜 AI 所赐增加了一些工作量,我们仍然感谢并欢迎作者尝试新的工具和话题,带来丰富的、多样化的文章。归根结底,比起怎么写、写什么,写作的动机和态度——是否自发、真诚,是否尊重读者和自己——才是文章质量的决定因素,也是区别于 AI 的「人味」的来源。

此外,AI 写作如何能体现人的原创、AI 写作是否先验地劣于人的写作,本身仍是众说纷纭的技术兼哲学问题,读者可以独立判断,我们自己的观点也在不断更新和修正。因此,上面提出的判断方法更多是一种提倡而非说教——这是我们认为在 AI 时代更值得看的文章,我们也以此为标准为少数派编排内容;也欢迎你的补充或不同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