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逃避解释:论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在日常写作中的滥用
在《怎样改进英式中文?——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》一文中,余光中曾经痛斥过「作出」和「进行」这两个「弱动词」:但凡它们所到之处,总有一个动词被肢解成「作出/进行 + 抽象名词」的繁琐词组。这与中文的简洁是格格不入的,余氏称其为当代中文的一种「病态」。
但「作出」和「进行」绝不是当代中文里唯一的恶势力。如果要再评选些一丘之貉,我一定会首先提名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。正如「作出」和「进行」二词「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」,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也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形容词。
作为实验,你不妨随便从目力所及之处找一个句子,恐怕总能找到某处塞进这两个词作为定语,然后觉得似曾相识——相关规定、有关方面、相关材料、有关问题……
这种用词习惯很好溯源——我们的官方文本中充斥着这两个词,很难不耳濡目染。非居庙堂之高,本文无意评价那些场合的用例。但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的势力范围并不限于个别独立的话语体系,而已经贯穿于简体中文的日常写作中,并正通过蹩脚的机器翻译向繁体中文、英文等出口。
那么,为什么要反对使用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?原因并不是用得太多,再用显得陈词滥调,而是这两个词象征和传播着一种有害的模糊性,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。
首先,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的词义本身是模糊的。根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「相关」的意思是「彼此关联」,「有关」则是指「有关系」或「涉及」。但世上的关联和关系是如此复杂多样,甲能通过同事的高中同学的老师的兄弟认识乙,并不自动表明这个关联是有意义的;比起有没有关联,更重要的是有什么关联、为什么关联。
这里做一个不完全列举,当你忍不住想说「相关」或「有关」时,你实际上想指的可能是——
- 在主题、内容等方面契合或相邻:例如「阅读本书相关(相应的,corresponding)章节」「理解相关(基础的,underlying)概念」等;
- 参与、涉及或受影响:例如「邀请相关(有牵涉的,concerned)公司」「裁撤的相关(受影响的,impacted)雇员」等;
- 逻辑、功能上的因果或联系:例如「提交相关(支撑的,supporting)证据」「此文件影响的相关(依赖的,dependent)系统功能」等;
- 配套或包含关系:例如「删除账户相关(附属的,associated)数据」「取出设备及其相关(附带的,included)配件」等;
- 可比或可替代:例如「推荐有关(替代的,alternative)产品」「更换其他相关(可比的,comparable)方案」等;
- 适用于特定场合:例如「根据账单支付相关(适当的,appropriate)费用」「同意有关(适用的,applicable)许可协议条款」等;
- 权责归属或管辖关系:例如「获得有关(有权的,competent)部门的批准」「提交相关(负责的,responsible)团队处理」等;
- 必要条件或必备要素:例如「学习有关(指定的,mandatory)课程」「传入所有相关(必要的,required)参数」等。
以上例子大致按照「关联」的明显程度高低排列,附上英文是为了方便跳脱母语视角思考实际含义。可以看出,即使在较靠前的用例中,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也几乎总能替换为更精准、具体的表达;而在较靠后的用例中,使用这两个词只会提高造成误解的可能。
除了模糊关联的性质,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还会带来另一个更大的疑问:关联的到底是什么?通过使用这两个词,你也把引述的对象藏到了面纱之后。
在相对理想的情况下,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测出关联对象。但这时,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就是完全多余的,或者应当改用更明确的「上述」「下列」等具有指向或限定作用的词,而不是让读者茫然四顾,或者疑惑是否完全列举。
而更多时候,关联对象像戈多一样永远不会出现。这时,文本中的空白是如此尴尬而吊诡,以至于让人不禁揣测写作者的动机:是相信明者自明、无需多言,还是害怕说得太多、泄露天机?扪心自问,大多情况下,答案恐怕非常无聊:倒也不是故意,而是自己都没有、也不愿想清楚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的到底是什么,就强迫症般加上这两个词填充音节。
但错误并不因为动机的平庸就不成其为错误。如果说以「进行」为代表的弱动词影响的主要是语言的整洁和美感,那么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则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病态,也是一种思维的病态,体现了一种回避思考、逃避解释的心态。但问题不会因回避而消失,模糊不会随时间而消散,只是被抛给了别人和将来。同时,当肤浅和模糊成为一种广泛的模式,最终损害的是语言的表达力和可信度——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文越发缺少「好东西」。
而如果能克服这种思维的惰性,消灭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并不困难。
首先,具体列举关联的对象:不要说「相关规定」,说出哪条哪句;不要说「有关方面」,点明各个方面;不要说「相关材料」,给出文件清单;不要说「有关问题」,列举具体问题。当然,这并不是要教条地坚持全文引用和指名道姓:完全可以通过交叉引用、脚注、附表等格式安排来维持简洁,以及根据上下文和场合选择得体的表述方式。即使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的东西尚未确定,也可以通过指明责任方、规定期限、划定范围等方式减少不确定性,方便日后识别。如果仅靠列举还不足以说明关联的性质,那么再参考上文的分类,进一步通过「影响」「依赖」「包含」「前提」等词语补充描述。
如果你经过一番苦思冥想,发现自己就是答不出关联的对象和性质,那么你的沉默至少说明了一点:根本就不够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。套用一句老话,这两个词必须在事实和逻辑的法庭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,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。
另一方面,如果能做到周全思考、正视责任,用词本身并不重要。例如,在包含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的中文表述中,少数不令人厌恶的一个用例是「利益相关方」(stakeholder)。这个词常用于社会责任语境,强调公司等组织不能只考虑其所有者和行为的直接相对方,而也要考虑可能受到潜在影响的其他各方,包括雇员、消费者以至所处社区——与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所代表的一般思维正好相反。
说了这么多,跟两个形容词过不去,或许显得过于琐碎。但这并不只是在钻语文的牛角尖。须知,模糊是权力在语言层面的一种呈现形式。在这种结构中,居于信息或地位上的优势者通过发出模糊信息来引导事态、设定议程,而居于弱势者则不得不揣测、解读、引申,并被迫承担「误解」的全部后果。作为普通人,恐怕不难回忆出自己在这样或那样的事例中,如何被掩盖在「相关」和「有关」之后的无能和恶意所忽视、误导和欺骗。那么,你至少可以拒绝无意识地参与到同样的话语体系中,从自己做起,列举何为「相关」、揭示为何「有关」。
毕竟,打字已经挺累了,光明磊落一点不好吗?